
王榮生(師源),1958年生,河南開封人?!稌▽蟆飞玳L、總編輯,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五、六屆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編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新加坡書法家協會顧問,中華臺北書法家協會顧問,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擔任多項全國書法篆刻大展評審監審組主任。其作品被故宮博物院、中南海、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等多家單位收藏。執行主編中國書協重點圖書《當代書法論文選•批評卷》,出版有個人作品集6種。
收藏熱線:0371-63752045 / 0371-63754017
筆耕不輟 藝海流香
——王榮生書法管窺 張本平
認識書法家王榮生是在一次筆會上,品賞他的書法,確實暢人心胸,悅人耳目,能得到一種大美的享受。感覺王榮生的書法干凈利落,有渾厚高雅之氣韻。他的現場揮毫總是心、手、眼、神、意隨筆流轉,萬物合一,紙面上、墨韻中,似乎包含了宇宙萬物,有行云流水、曲徑通幽,有翩翩起舞、阿娜多姿,有嵐壑松風、猿鳴鶴立,一幅幅神采和韻味兼備的佳作,在其筆下隨興而成,其間所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漢字點畫線條的結合和墨色的變化,而更多反映的是人生的體驗和“心性”的發揮,是他思想藝術上的綜合反映,是他對藝術的獨特見解,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與人產生了共鳴,才引發了讀者一連串的聯想,才使人百看不厭。
王榮生的作品以行草見長,他的行草主要取法傅山并上溯到“二王”一路,自家體格已經顯現。用筆嫻熟,格調古逸。他尤善于使轉縱橫,故能筆筆精到,經得起推敲。其帶有晉人風度的行草最為精彩?;蚴衷蜷L卷或冊頁,一步一景,不激不厲,書卷氣甚濃??梢韵胂蟮剿麆撟鲿r那種駕輕就熟、得魚忘筌式的享受過程,所以才會時出妙品,教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無論是行書還是隸書,都充滿了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生動的線條流露了他胸中奔涌的波濤,時起時伏,讓人看到作品就會浮想聯翩。
古人云,書之妙道,神采為上。王榮生正是抓住了“神采”這個核心,無論是用筆還是用墨,都在圍繞神采、追求神采。這就鑄就了他書法鮮明的個性。神采是人們對書法的自省、感悟。誠然勤能補拙,然而有的人一輩了跳不出樊籬,寫出的字如同算子,幾十年無所變化。書法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屬于靈感上的東西,需要有一點“天分”。為什么是學寫字,有的進步很快,有的人遲遲抓不住要領?造成這種差異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個人的感悟不同。王榮生正是由于悟性很高,所以能夠一下子抓住本質,悟出妙道。
王榮生十分注重中國書法傳統的繼承。他認為學書首先要深入傳統,真心實意地向古人學習。中國書法歷經兩千年的衍變與探求,代代書家已將目之所察、心之所悟盡收筆端,鐘繇、顏柳歐趙、蘇黃米蔡等大家,早就通過一點一劃、一撇一捺,將其情感與悟性在輕重長短、濃淡厚薄、方圓利鈍、徐捷快慢里揮灑得淋漓盡致。當今書家要想寫出獨自的面貌和風格,無疑是面對座座高峰而難越關山,只有在融匯多家之長的基礎上,以豐厚的學識為滋養,才能寫出自己的新面貌。
王榮生認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應自覺主動地關注自然和社會,了解歷史和自己,擔當必要的社會責任,通過人生的不斷的豐富來提升作品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內涵,這樣創作的作品都會更具文化意義,更有藝術的穿透力、感染力,才能撐起這個時代書法藝術繁榮和發展的天空。王榮生敏于行動而不事張揚,修得一身溫潤如玉的君子之風。我們閱讀其作品,真心感受到文氣與靈氣的交互作用,柔中有剛、剛柔并濟。這與其人格境界與審美境界的高度是密不可分的。其筆下的一點一畫流瀉的是心靈的跡象。
筆者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媒體發表關于書法的言論時,一再強調當下書法之內核必須“脫俗”。在王榮生的書法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脫俗”。在其不求工整,但求隨心的書法,看不到今人書法中常見的煙火氣,也看不到中青年書家中常見的飛揚與跋扈。相反地,一種沉著,平靜,平淡,沖和,雍容……等氣息充溢其間,顯示出他的練達與冷靜。應該說,王榮生并未拘泥于任何一家,甚至看不出他臨摹古人的痕跡。這正是其特出之處。他在博采眾家基礎上,游刃有余,無法而法,以其文人固有的內斂抒寫著一種真性情??吹贸鰜?,他在運筆時幾乎不假思索,完全是一種隨性自適的心境。觀賞他的書法,幾乎看不到各種雜質,一種非常明凈而恬淡的氣息撲面而來。很顯然,這不是從臨池中可以獲得的,而是一種內在的修為與潤物細無聲式的累積外發而致。
王榮生在繼承發揚傳統書法藝術的同時,研究并發展創造了自己的風格特色。他的書法藝術從筆力、章法、神韻、氣勢上有獨到之處。他的書法有三大看點:一是新,源于傳統而不隨眾流,書風清新;二是奇,榜書高古雄奇,以帖融碑,大氣彌漫;三是作品留美、潤勝,跌宕和諧,不激不勵。他的書法還有四大特色:融碑鑄帖,個性鮮明;傳統功力深厚,出二王一脈,真、草、隸、篆四體皆能,法備字精;書存兩氣,有金石之氣,有文人之氣;簡約醇厚,久品怡神。
王榮生在追求藝術的同時不忘書法的美學價值。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怎樣變化,作為藝術的書法,首先應當是講究美的,因為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都是人類審美體驗的外化。書者,抒也,抒情是書法美學的基本特征。書法之美學價值,不僅在于能創造審美意象,更重要的是能抒發書家的情感和意趣。因此,40多年來,廢紙當用車載,其中苦樂自知。他謙虛地說:“原以為聰慧、勤奮,學書不難,然而學海無涯,坐上船就沒有上岸,到現在還在苦苦研究和臨帖。
有學者認為,21世紀初的中國人面臨著“上下文化的分野、雅與俗的內涵不斷被重新界定之際”。的確如此,在中國社會各階層如此,在知識界尤其如此。當一向被認為是雅文化代表的中國書畫,同樣也面臨著一種前所未有的“雅”與“俗”的抉擇。對于很多書畫家而言,如何在當下浮躁的文化生活中回歸到一種傳統文人的筆情墨趣,重拾傳統文人之風雅,實在是一道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品讀了王榮生的書法后,頗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他的作品以其獨有的筆墨與別具一格的造型技巧,詮釋了當代文人的另一種精神世界,同時也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解答了這道難題。一種久違了的文人雅趣,在他的書法中展露無遺。
王榮生愛讀書,能詩文,善于思考,不盲從,不追風。他既注重書法技法的修煉,又能從文化、心性、品格、懷抱上不斷錘煉,以期提升自己的藝術境界。誠然,書法的技術十分重要,歷史上任何一位大家都經歷了由技入道的過程。被譽為“三大行書”的《蘭亭序》《祭侄稿》《黃州寒食帖》無一例外都是“無意于書”的文稿,但都寫得神采飛勸,筆勢雄奇,得自然之妙,可謂無意于工反而極工。但只在技術上下功夫,沒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厚的生活閱歷做支撐,也很難提升書法的境界,所以從古至今能成為大書法家的都是大學問家和政治家,就是這個道理。王榮生的書法創作大多是書寫自己的詩文,偶爾選錄古人的詩文佳句也都是有感而發,并加以題跋和詮釋。這對當今一片喧囂、缺乏文化內涵的書壇來說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
古有“智永練字,退筆成家”,而王榮生是學書先從篆隸入手,再到從蘇軾、張瑞圖、黃道周、傅山,從臨摹古人到臨摹近現代大家,他廣臨百家而大受裨益。“池水盡墨”成張芝,“蕉葉成冢”有智永??窟@種鍥而不舍、磨杵成針的奮發,王榮生的書法藝術終于在當代書壇脫穎而出。
王榮生書法藝術不但有深厚的功底,在當今爭名奪利、心性浮躁的時代,他卻是一位非常低調、埋頭創作而不去刻意炒作的藝術大家。他將行、草、隸、篆、甲骨容納于胸,在書寫詩詞歌賦的時候下筆有神,有行云流水之美、刀削斧砍之勢。
筆下有無靈性,是書匠和書家的分水嶺,是作品低俗與高雅的界樁。古人常以大自然的變幻譽書法之奇美,鐘繇如“云鶴游天”,王羲之若“虎臥龍闕、龍躍天門”,衛夫人將萬載枯藤比作垂筆、把高峰墜石比作點筆,孫過庭《書譜》更將大自然對書家性靈的啟迪說到了極致。王榮生從這些書法之道的闡釋里,深知“師法自然”的重要,他不僅經常到摩崖石刻、禪寺碑林去參悟,更陶醉忘情到名山大川中去體悟大自然的天然之美,從中吸收來自大自然的靈氣仙風。所以,我們都能從他的書作中品讀到一種天然之美,感受到物化了的點線、墨象、變化等形式美,才能在書家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同時,成為鑒賞接受中的美感本源而感動讀者。王榮生的書法創作,同樣把此作為深化書法內涵的努力方向。
書法的根基是文化。學習書法的過程不僅僅是技巧醇熟的過程,更是教化感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書者既得到了書“化”,也獲得了文“化”、人“化”,可謂得之“大化”。從古到今,每位真正的書法家都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于右任、沈尹默、啟功等,無一不是文化大家。他們精通經史子集,以“我筆寫我心”,將自己的心靈通過筆墨鋪呈。王榮生追尋他們的腳步,手不釋卷、鑒古讀今,努力加深國學修養,自覺做到“見我心”,從古圣先賢那里探尋真理,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博取古人的淡泊明志,實現自己的明智快樂。他居報社領導崗位20多年,兼濟與獨善未曾相離,于書藝情有獨鐘又不僅止于一技,而是善于思考,以學養至超邁之境。
書法的境界就是做人的境界。王榮生有著弘揚雄強儒雅的書法藝術特色。筆者認為結體造勢、用筆取勢、修養氣勢是王榮生書法藝術的重要特征。他在結體造勢上遵循了傳統文化陰陽和諧的哲理,并融入書法創作的核心理念。他結體修為體現了陰陽的不斷轉換,呈現給世人的是一幅幅陰陽和諧、渾樸自然的大氣之作?!秾O子兵法》曰:“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他自覺將兵法與書法相互參透,采納兵法中“勢”的含義,將“筆勢”化解為落筆之前的一系列動作所蘊涵的未來趨勢。他把疾澀這兩個對立的事物統一到筆勢之中,疾為陽,澀為陰,以澀為要,疾中求澀。整幅作品像美妙的音樂一樣富有節奏感。他的作品起止快意,行筆爽健,尤于轉折處見方圓斂縱之變,既有蒼勁、奔放的陽剛之美,又有百煉剛化為繞指柔的品性追求,呈現靜若山安、動如泉注的雍容儒雅、超然灑脫。他重視中側鋒的互用。在主筆中采取側鋒入筆,中鋒行筆,側鋒收筆;在副筆和余筆中采用側鋒的筆法,這種方筆的點畫給人斬釘截鐵的雄強視覺。
他說:“研究中原書風,其實也就是研究我自己。我是個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雄強和豪放就是河南人的個性,把河南人的性格寓于書法的風骨、風神和風韻中,這個結合物聚焦起來就形成一股書風流派力量,這股力量則可以稱之為‘中原書風’。讓人們看到書法藝術里所蘊涵的中原人文風貌。”他的書法感人之處,正在于勁速與遲留的完美合一,更出于性情豪爽與傳統守望的有機結合。
王榮生1958年出生于歷史悠久的河南開封,現為河南書協副主席。他的書法,就像飽覽浩蕩起伏的中原山川。既有嵩山的雄強,又有大海的寬博:既有黃河的奔放,又有金水河的清媚;匯儒、釋、道三境界,集兵法、書法之精華,是“中原書風”的典型代表。
王榮生在做人、書法方面一貫追求著中庸之道。他出生于書香世家,幼年家境貧窮,生命中的苦難和磨礪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經驗,他沒有順境中常見的嬌蠻和浮躁,也沒有逆境中的消沉和茫然,有思想,穩扎穩打,敢作敢為。在從政期間,剛正不阿,對個人得失從不計較。
王榮生楷行草隸等各書體皆有大成,在楷書中培養規矩整齊的性格,在行書中追求靈動精妙的變化,在草書中抒發縱任奔逸的情感,在隸書中體驗莊重平和的心態。他的書法作品以雄強為風骨,這不僅僅是個人性格偏好的結果,更是書者人文精神的體現。他在儒家文化中,體現了一種不可阻擋的生命力,一種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是歷代文人口中所說的大丈夫氣概。他把書法當成一種使命和責任,以雄強書風為民族精神提供支持動力。在創作過程中致力于去除綿軟無力的地方,使整幅作品呈現出一種噴薄而出的生命力,一種情感發泄的張力。
王榮生的書法作品以筆墨雅致見長。他說,我從不敢把書法當作“玩”,而是當作我的生命。他博覽群書,對傳統文化有著十分深刻的理解,致力于運用書法這種載體提供健康向上的審美價值。其次展示的是氣息靜謐的心靈境界。第三提供的是簡遠和諧的精神家園。他的作品力求回歸到“看山還是山”的境界,反映出“山”的生命本質。第四可回味的是精致韻美的筆墨技法。他認為一個筆畫的起始終止是反映精細韻律的重點,必須在這些細小的地方下功夫。他的書法作品中的行書、草書看似一瀉千里、恣意隨性,但無時無處不在追求著考究和雅致,痛快放達的背后是細細的琢磨和苦苦的探索,最終實現技與道的完美結合。
王榮生的心性是純樸、剛正、堅毅、果敢的性格;他的書法是儒化的,雍容儒雅、端莊肅穆已成為他書法作品的顯著標志之一。他說道:“我注意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儒、釋、道思想,如儒家的仁愛、中庸道德觀,釋家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的理念。”他在博采中國主流傳統文化之眾長,其書法作品中無處不在的“正氣凜然、仁德敦厚”和“精氣神”。他的書法藝術既含有渾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又具有個性張揚的現代審美精神。行云流水般的行草書中顯現出其充盈的才情和瀟灑的氣質,點畫精到,出規入矩,且瀟灑自如。重師承法度而又不妨礙感悟流露,已達到性道一體,道法自然之境界。
文學講究語言,書法講究點線;文學以形象娛人,而書法是以氣象、品象奪人;文學主張意蘊,書法同樣講究意趣、意味。書法與文學水乳交融,成為文學的載體,好的書法作品都是文與字的珠聯璧合。王榮生書法的獨特風格已為國內外書法界所稱道,多次被邀請赴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地展出作品。有大量作品被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友人及諸多博物館收藏。
王榮生擔任《書法導報》總編輯,責任重大、工作繁忙,閑暇的時候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把書法寫得如此精妙,可想而知,他是付出了相當大的心血,做出了相當多的犧牲的。“筑路不見山”,王榮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筑路者,在他的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踏不平的高山。正是他這種一往無前的精神,造就了他這樣一位著名的實力派書法大家。
王榮生從來不稱自己為大家。他樂從良善,敦崇清正,言而有信,寬厚而不失機智,自信卻不驕狂,謙和但不卑怯。這正是藝術大家應有的品格和風度。
(作者張本平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中原書畫院院長、《中原書畫報》總編,作家、書畫評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