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參加第六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時與張本平先生相識,并有幸得到一本張先生集二十年心血的大作——《張本平書畫評論集》。該書收錄了張先生所著書畫評論共計三百六十篇,其中不僅有對一些老書畫家,書畫名家大家的作品解讀,更有對一批中青年書畫家作品的賞析。其內容之豐富,涉及面之廣泛,無疑已構成書畫界交流與鑒賞的一座“圖書館”。
我與張先生素未謀面,但對張先生對時代精神的忠誠,對中國書畫藝術特質的堅持卻是由衷的敬佩。所謂忠誠于時代精神指的是在藝術創作中要不斷創新,使作品符合時代潮流,弘揚時代精神,創作出符合時代特點的精品,滿足時代所賦予的責任。所謂藝術特質是指藝術有其本身所特有的意境和內涵。堅守藝術特質就是不能以創新為借口,甚至用投機取巧的方法來嘩眾取寵,抹殺了藝術本質的意義和美感。在當下,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就有一部分人缺乏這種勇立潮頭的創新精神和堅守藝術特質的堅定信念。而通過《張本平書畫評論集》這本書,我不僅看到了張先生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和堅守藝術特質的堅定信念,更看到了張先生能把兩者很好的結合,尋找出平衡點的高超藝術。這些都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實在是值得我們敬佩,反思和學習。
現在,很多資料中都在談論“張本平現象”。我想張本平現象之所以能夠興起,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能夠忠誠于時代精神,符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張本平現象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各種價值觀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產生發展的。其最大的意義就在于體現出了文化面向社會,展現民意,溝通經濟與市場的真諦。而這恰恰是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張先生從事的這項事業是中國藝術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他在沒有國家資金等其他資源的支持下,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和堅定不移的信念,把有些是國家有關部門該辦的事,甚至于國辦協會都幾乎難以做到的事都辦了。他兢兢業業,馬不停蹄的奔跑著。這一切都是他勤奮苦干,積極進取,大膽創新,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的體現。
“張本平現象”在現階段還不是那么普遍,但我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蓬勃發展的企業文化項目會參考著走進來,廣闊的老年書畫事業也會融入進來,剛走出校門的學生與社會交融后,也會走進來。因為他代表了藝術的公共性,彌補了大眾藝術公共性的空間,代表了大眾美術的發展方向,所以其必將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我內心深處對張本平先生充滿了感激。因為他的精神和他所撰寫的這本評論集讓我從思想上和從對書畫藝術的認識上都更進了一大步,真是獲益良多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我是一個從事圖書出版發行四十余年的老書畫愛好者。退休后才對書畫藝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學習。原本只求老有所樂,但正是在張本平先生精神的鼓舞下,在其所撰寫的這本評論集的指導下,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讓我更加堅定的走下去。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反思了真善美這個最基本的東西,界定了我個人美術追求中最實質的東西,使自己的精神在閱讀中得到升華。
拿到這本評論集以后,我先是如饑似渴的泛讀了大部分文章,后又選讀了結合本身興趣的文章,再以后又反復研讀了“序”和“跋”,《氣勢雄渾 意境幽邃》,《筆情墨韻 道法自然》等文章。之后,我在臨摹《作品集》姜鴻齊老師的《紫氣東來圖》后,默寫了電視新聞中閃過的中南海壁畫《雄崎》,感覺到筆法稍有自如后在纖維質材上游刃自如地畫出了《清明上河圖》(節選)(附三幅作品)。再次,我再次由衷的感謝張本平先生對我的影響,及其對書畫界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并祝愿他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