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文剛,1951年生出生于三秦大地周原厚土,自幼受周秦漢唐古文化熏陶,執著追求傳統文化藝術精髓,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苦,孜孜不倦。
70年代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在校受恩師劉文西教授栽培,畫藝漸進。畢業后分配到寶雞群眾藝術館,潛心丹青苦苦探索藝術真諦。其藝術成果,為書畫界同仁所矚目。80年代,為盛唐佛院、世界佛都法門寺倡導,設計了一尊佛高48米,堪稱世界之最的法門寺四面大佛。創作的中國人物畫作品,曾在法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及臺灣、香港等地區展出,受到國內外收藏界的青睞。中國畫《馬蘭花》曾在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并被收藏。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性美展、全國體育美展、全國紀念魯迅誕生120周年“孺子?!泵勒?、全國扇面畫展、海峽兩岸美術聯展、97香港回歸祖國美展、99澳門回歸祖國美展、全國第四屆工筆畫美展,中國畫《馬球圖》榮獲中國文聯舉辦的全國畫展金獎,中國畫《文成公主入藏圖》獲文化部群星獎,中國畫《春風得意麗人行》被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收藏,中國畫《唐人詩意》、《云淡風輕》兩幅作品被鴉片戰爭博物館收藏,中國畫《秋色幽月》被陜西省圖書館收藏。作品參加全國第八屆美展。部分作品分別曾獲全國展覽金、銀、銅獎或被收藏。并創建傅文剛藝術館?,F任炎黃畫院院長,中國美協會員,中原書畫院客座教授。
收藏熱線:0371-63752045 / 0371-63754017
唐風氣韻鑄畫壇
——又讀傅文剛人物畫 張本平
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慣性和前現代的社會文化狀態,使當代中國畫呈現出多重格局,其中之一可謂傳統派。山水、花鳥畫幾乎于傳統中無力自拔。人物畫則有傳統古裝人物和現代人物之分。古裝人物畫的傳統自不待言,絕大多數現代人物畫雖然在題材上有現代皮毛,其審美形式卻是傳統的。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特別是力求傳統的古裝人物,以范曾、方增先、王西京的正反面經驗大概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要真正切近古意,題材和筆墨看得見的皮毛固然是繪畫必不可少的,但根本還在于畫家精神世界中的傳統文化修養。
陜西畫壇人物畫家傅文剛當然是傳統派的一員。他不僅以古典人物為主題,而且力求古意——即傳統的審美韻味。這特別表現在他的畫中人物造型上。他巧妙地將西方寫實術完全融合在自己的人物畫創作中,使其畫中人物造型與古代人物畫有所不同。如果要做更細致的圖像比較,如比較傅文剛筆下古人的面部五官與范曾筆下的人物,就可以發現范曾畫中人物形象更接近西方寫實術。這就是我認為傅文剛的畫有更多的傳統審美韻味原因之一。正是這種造型不僅構成了傅文剛繪畫個性因素,而且也使他的人物畫古意新生,煥發活力。
繪畫(特別是人物繪畫)被稱為造型藝術,傅文剛的造型能力是合二為一的:既巧妙地融合西方和傳統于一爐,又使之成為一個呈現傳統韻味的視覺符號,集視覺形式與精神意味于一體。
老子說:“無為而為不為”,蘇東坡說“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心靜之人自有強大的能量,這是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的核心觀點之一。用心于一,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凝神專注,這些詞語描述的都是人的心靜狀態。于畫家而言,達到這種狀態,不僅能視而不見很多干擾,而且能迸發出超常的藝術創造能力。所謂心凈不是口里說的,這是一種無可視知的精神狀態??梢砸曋木褪钱嫛獜漠嬛锌梢耘袛喈嫾覄撟鲿r的心靜與否。心靜則畫凈,否則,畫就會臟、亂、雜。
畫凈與否源于心靜與否,但又不是簡單的心態問題,與畫家的學養、才識、智慧相互關聯,也就是古人所謂的德才學識,也就是說,只有德才學識的并進,才可能造就心境狀態。而心靜狀態又反過來提升德才識學。如此循環,人生大樂,畫藝純凈。
由此可見,純凈畫藝是畫家的一大使命。既是使命,自然并非一日之功,需得終身養氣修行。這是人生過程,也是藝術歷程。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畫壇大家多是年邁之時方達此境界。正是這些大家,教育后來者要早日靜心祛躁,這樣才能一路登堂入室,否則就只能是江郎才盡,半途而廢。
在鄭州筆者看了傅文剛人物畫新作,第一印象是:作品展示了他非常強的造型能力。
繪畫是造型藝術,畫家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主要體現于造型畫作的鑒賞,觀者也是首先通過畫面的造型而產生感受和知解的。顯然,造型能力是一個畫家多種藝術表達能力的基礎,也是畫家與觀眾溝通的主要橋梁。中國畫是以筆墨造型,中國畫所使用的宣紙、毛筆、水墨,決定了國畫是以筆墨美為特色的造型藝術,筆墨美與造型美相統一,才能使造型美與筆墨美相輔而生輝。作為水墨人物畫家,造型能力的把握與控制尤其重要,他不僅要完成現實形象到繪畫形象的轉換,還要做到繪畫形象的筆墨塑造,將筆墨美賦予形象,又呈現國畫所特有的材料之美??v觀傅文剛《長恨歌》《麗人行》《打馬球》《四大美人》《八仙過?!贰吨窳制哔t》等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形象生動,是非常寫實的。然而,他如此意象與形象塑造特征并沒有妨礙筆墨特性的發揮,反而使人物造型通過酣暢的線條和淋漓的墨韻顯得更加意趣盎然,令人神往。
回顧中國水墨畫的發展歷程,造型與筆墨的糾結,一直是畫家所不能回避的一道難題。尤其是人物畫,造型與筆墨總是難以兩全其美,不少畫家往往是在顧此失彼時彼此遷就。文人畫的興盛讓筆墨占了上風,這也直接導致了寫意人物畫的衰退,近代西方美術教育理念引入國畫教學之后,有了對造型的重視,才使水墨人物畫再現生機。傅文剛很明確地意識到筆墨造型對于水墨寫意人物畫之重要,身體力行,研究探索,精益求精,為他的藝術之塔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傅文剛的造型是在西安美院學習素描為起點的,院校的專業訓練養成了他嚴謹、扎實的創作作風。他師承劉文西教授,牢記老師“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不斷學習古人碑帖,讀書充電,堅持不斷到大自然、到火熱的生活中去采風寫生,激發創作靈感。除此之外,他對書法的偏愛,對金石篆刻的癡迷,又給他的人物畫注入了筆墨精神和書寫意識。幾十年的書、畫互動,形成了他造型與筆墨的自然融合,使得他的繪畫語言靈活多變,穩健嫻熟,風格鮮明。傅文剛的人物畫作品給我的又一個深刻印象是:他有很強烈的探索創新精神,而且又有階段性的創新成就。
藝術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面對中國畫豐富深厚的傳統,傅文剛在仰慕前賢學習經典的同時,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存在。關照當代,關注現實,反映自己身邊的生活,描繪今天的足跡和人物,是他的作品的突出特征。
欣賞傅文剛的人物畫系列新作,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水墨藝術的豐厚和神采,這體現了他對國畫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崇尚。然而,他的理解和崇尚是超越了區域門派和個別名家風格的局限的。他沒有對前人亦步亦趨,陳陳相因,而是不斷吸收與吐納,積累與學習,因此在他的作品中體現了深沉濃厚的中國人物畫的韻致與魅力。他堅持以“唐風秦韻”為創作題材,緊緊抓住古典人物中人的情感波動和內心體驗,展示自己的認知和發現,因此,他的畫既極具個性化又具有強烈唐風氣韻感。傅文剛努力探究中國畫媒材的特性,盡量發揮畫種的獨特優勢,借助西方造型技巧,融合國畫表現形式,讓傳統筆墨融入人物造型,體現新的寫意旨趣的表達,有感而發,特立獨行,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繪畫語言。傅文剛作品給我的印象之三是:別開生面,風格獨特,個性彰顯。
藝術貴有個性,我看過許多畫家的畫冊和畫展,像他這樣表現古典人物的好像只有他一個人。運用這樣的筆墨,以這樣的構圖,而且以淡墨為主來表現歷史,個人面貌非常突出。傅文剛在人物畫創作上另辟蹊徑,特立獨行,是本于他對國畫線與墨的挖掘研究。體現了他在筆墨語言方面的創意思維和創新理念。他的筆墨由細而闊,直入曲展,隨形就體,線面互換。在形體的勾勒營造中,充分展現了筆墨的獨特魅力。具體一點來說,傅文剛的筆墨表現有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在行筆之中完成線面交替,讓雙勾和沒骨跨界分合,實現了輪廓線與形體塊面的連貫互動。這種線與面的轉換分合是在一筆之中連貫進行的,這讓寫意筆墨由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拓展。在筆墨造型上能做到線與面的分合互轉,顯然是一種突破性的成就;二是強調形體塑造與意象表現的相互關聯,使得寫實與寫意并行不悖,渾然一體。筆墨美需要以實體形象作為依托,脫離了形象的筆墨難以立足。但若讓造型牽著鼻子走,則會讓繪畫大失意味。傅文剛深知其中奧妙,依據形體而動的筆墨,在勾勒書寫中順勢而為,拖曳出諸多變化。從追求造型轉而順從筆意,使筆墨由具象塑造上升為抽象表現,做到了既有形又有意的創作新風。三是以書寫入畫并貫穿始終,凸顯“寫”在國畫表現中的筆墨效果和文化意義。寫,源自中國書法,是中國文人賦予中國畫的文化品格。寫是心緒意象的最直接傳遞。為此,古人寧可在形上含糊也不愿在寫上遷就,寫是中國畫筆墨精神的靈魂。傅文剛作畫,以寫貫之,盡量避免涂擦描染等制作的成分,包括顯示形體的體面也一概用闊筆寫就。他畫中筆路明確清晰,墨色厚潤透明,利用宣紙水墨濃淡滲化的痕跡,一筆起止自分陰陽虛實。濕筆飽墨,相疊互沖,層次分明,從容郎暢。在他的筆下,嚴謹的造型并沒有影響筆墨的發揮,形體真實且能墨酣意足。
藝術的本質是美。美,這在傅文剛作品中已有很好體現。一個能夠創造藝術美的藝術家的基本條件他都具備了。但是,我認為他目前的成就只是他前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就。我們在鄭州交談過,他并不滿足于目前的這種個人風格,他還在不斷地探索前進,筆者相信,憑著他的學識修養和勇于殉道的追求精神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張本平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中原書畫院院長、《中原書畫報》總編,作家、書畫評論家。)

貴妃系列(一)

貴妃系列(二)

貴妃系列(三)

貴妃系列(四)

貴妃系列(五)

貴妃系列(六)

貴妃系列(七)

貴妃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