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建空中美術館

張洪建人物作品欣賞

、



















譜寫人物畫新篇章
——淺析張洪建筆下的人物神韻 張本平
縱觀古今藝術大家,可以發現他們一般會將自己畢生的藝術實踐經驗提煉成精辟的藝術語言傳遞給世人。這些語言猶如夜空中閃閃發亮的星斗,照亮后人的藝術征程。如唐代張彥遠的“意在筆先、畫盡意在”、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北宋黃庭堅的“欲得妙于筆,當得妙于心”,這些話語言簡意賅又蘊含深邃的哲理,對廣大學藝者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而今江蘇畫壇實力派畫家張洪建的人物畫藝術實踐對當今學畫者也有著相同的啟迪作用。他追求純粹的寫意風格,從那些文人題材中感受古人的自由、率性和詩情畫意,鍛煉自己的筆墨,提高自己的表現技法,增添對藝術、對生活的盎然意趣,升華天人合一的處世境界。
張洪建曾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去創作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人物系列長卷。他之所以將這么多寶貴的光陰投入到三礬九染、繁瑣復雜的大型系列創作中,絕非是為了單純的走個大多數畫家都需經歷的過場。在創作過程中,他試圖穿越時空與《西游記》中人物對話,通過遙思冥想進行一種內省的體驗。我看過這幅長卷作品,真正達到栩栩如生的宏闊氣象,站在畫前能讓人感到十分震撼,畫面中凝練有力的線條、厚重絢爛的色彩、端嚴整肅的氣象,對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唐僧四人形象的精準描繪,以及去西天取經途中所發生故事中的人物情節,都體現出張洪建的藝術功力、造型能力和對傳統的深入理解。同時,他的人物畫,在形體造型、明暗層次、空間關系、主次關系、水墨的質感與量感,以及環境氛圍等方面,都牢牢地把握和控制在為塑造西游記眾多人物這一藝術焦點中,從而使其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個性突出。無論是群體描繪,抑或個體刻畫,其人物形神生動感人。
生活是啟發藝術不斷創新的源泉。張洪建在人物畫創作中力圖用筆墨之美來傳達性格美,用塑造不同的性格美,不斷提高筆墨的表現力,并力求使二者和諧、統一。中國人物畫歷來講求內蘊之美,崇尚“技進乎道”、“象臻乎理”的審美內涵。張洪建對此深以為然。從藝多年來,他一直務求學養的充實,以筆耕不綴、勤奮忘我的藝術實踐,使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大有提升。其筆下的人物畫《世紀交融》《抗疫記事》《中國笑臉》《歡天喜地》《高原之歌》《齊白石》《同鄉情深》《戰神》《流金歲月》《盛世歡歌》等作品具有多種藝術美素質:既有文人畫的筆情墨趣,又有新水墨畫的實驗探索;既借鑒了裝飾藝術圖案美的靜態表達,又融會了花鳥畫的審美意象,即適度運用特殊的水墨肌理效果,亦不乏山水畫層次推遠氣勢展現之化用;既有工筆畫的寫實造型,更有寫意藝術的精妙施展——一言以蔽之,張洪建的現代人物畫并不是生活中自然美的簡單復制,而是經過藝術處理、過濾、提煉、加工后的藝術結晶,融合了形式美、技藝美、生活美,是他藝術與文化精神的一種體悟。其作品精而不膩、繁而不雜、艷而不俗,傳統與現代、寫實與意象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顯示出張洪建嚴謹平實而自在自由的創作態度。觀眾的視野也能在遠觀與近視的循環往復中獲得一種觀賞的舒適與滿足感。
寫意未必不能工致、精微。其不僅是一種外在激發,更是藝術家內在理念、性情的視覺呈現。所以,“不求形似,不離形似,貌離神合,似非而是”,是張宏建基于長期的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等方面而體悟、總結出的藝術精髓。“不求形似,不離形似”講的是“形”在形神關系中的地位,即“形”不是表現的最終目的,但又是表現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而“貌離神合,似非而是”講的是“神”的內質與特征。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在“神”與“形”方面呈現出向上的激情,體現了一位人物畫家的人文情懷和審美情愫。
在人物創作中,張洪建對神形關系作出了新的詮釋。他在強調神似的同時,又提出“不離形似”的主張,避免了空談“神”的虛無主義性傾向。實際上,一幅生動的人物畫作少不了對形象的塑造。寫意繪畫以及一些抽象繪畫不是通過臆想得來的。那些點、線、面及其構成是畫家得造化啟迪后,經主觀再造才應運而生的。在創作中,“形”與“神”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形”是“象”的外殼,“神”是“象”的內核。作為造型的基本元素“形”需要畫家費一番心思去思考和經營。世間萬物為畫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而畫家則應通過心源的律動把人物的形象及自然景觀加以凈化、重構,在造成自己的“心象”。這一“心象”便是鄭板橋所說的“胸中之竹”。至此,距完成作品還有一個“手中之竹”的過程。在運用筆墨的過程中,偶發的神來之筆又常能生發出“新象”。
“筆墨當隨時代”是每個時代對藝術創作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藝術創作體現其時代價值的重要途徑。張洪建深知人物畫的“神”與“形”與社會現實之間天然性的關聯,人物畫反映現實固然好,但其抒情寓意的性能不應當因“與時俱進”而弱化。為此,張洪建一方面以人物畫為載體來表達當代人有別于傳統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更注重人物畫的詩性表達和詩性價值的揚發。人物畫是表現人的,文學即是人學。要想畫好人物畫首先要研究人,表現出人的精神內涵,所以人物畫離不開文學;與之相反,強調純藝術、純形式,對人物畫來說是行不通的。特別是創作寫意人物畫,更需要文化和心態的雙重修養。當然,創作者還需要具備扎實的技術基礎。但技術總是受制于文化積累。張洪建十分注重文化和心性的修煉。他認為,藝術創作不能朝三暮四,更不能耍小聰明來追求名利上的成功。面對當今的各種風潮,他說:“堅守也是一種策略,堅守更是為了創造。”在這個充斥了浮躁氛圍的時代中,他對藝術、對傳統的沉潛和虔誠是一種可貴的心態,更是一種大巧若拙的智慧性選擇。故而,張洪建創作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現代感和時代精神的寫意人物畫代表作品,不斷在全國美展入選獲獎。他的作品含蓄而生動,凝練而傳神,將古今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華夏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張洪建自幼酷愛詩詞,時常吟誦,并悉心感會《詩經》問世三千年以來中國詩歌傳統的流風余韻。鑒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之理,張洪建將繪畫與詩歌之間的內在融通性認真進行了比較研究,使之在“以詩入畫、以書入畫”方面取得了成功。首先,他效法詩詞藝術的語言錘煉方式,提純筆墨語言,形成生動、典雅、寧靜、祥和、含蓄、雋永的繪畫格調。張洪建深諳中國畫史、畫論,能夠從理論的高度把握中國寫意人物畫的精髓——詩性和意境。他的人物畫創作又從實踐的角度繼承了表現詩性、意境的傳統,彰顯了當代中國文人畫的詩意,諸如雅、韻、恬靜、悠遠、深邃之類的審美范疇。有鑒于此,張洪建的人物畫便在秉承這種傳統詩性的同時,盡可能的脫離傳統文人畫荒寒、冷逸、孤寂、寥落甚至悲苦的意境,轉而追求新時代質樸、熱烈、剛健、雄起的詩意;其次,他巧妙借鑒詩詞藝術中的意境營造方式,竭力追求文氣典雅的筆墨詩境。如其代表作《東方拂曉》《高原風》《家園》《抗日烽火》《放歌西部》《星火燎原》,遵循客觀事物的時空規則和內在聯系,連綴、組合意象群,構建完整優美的意境。畫面中雖然表現的都是現代人物與場面,但由于作者以詩境為指歸,在經過對意象群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藝術組合后,便使畫作充盈著盎然的詩情畫意。畫面中各種人物神態的表現,似乎將筆者帶入了一個邈遠遼闊的時空中。再者,他借用花鳥的抒情寓意功能,將花鳥畫與人物畫結合起來一并創作。張洪建不但擅長人物畫,其花鳥畫也頗有造詣。他的代表作《百雞圖》曾獲《中國書畫報》舉辦的“全國花鳥畫大展”金獎,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他認為,從性質和功能上看,花鳥畫的詩情抒情意味是各畫科中最強的,所以歷代優秀的花鳥畫家通過對動植物及其環境的整體描繪,營造了一種清新美麗的自然與藝術之境,呈現出鮮活的生命多樣之美。有識于此,為增強其人物畫的詩情意味,比如他的《佳人心事有誰知》,就是花鳥與人物巧妙結合的佳作。他將美女人物動象置于花鳥畫的情境之下整體氛圍之中,創作時不滿足于對真實之境的再現,而是更加注重對意境的營造,使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能夠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詩意。
藝術家選材,不僅是其對社會生活的一種看法,是其思想感情的寄托和表露,也應該是藝術語言的新發現。藝術語言是藝術家表達思想、情感的載體,如何尋找和建立繪畫語言符號,不落俗套,不落入前人窠臼,是當代人物畫家所面臨的課題。張洪建是南京師范大學油畫系畢業的高材生,師承著名畫家范保文先生。因此,他的人物畫始終堅持中西繪畫之間的契合和交融。對于中國現代人物畫而言,如果沒有西畫的造型基礎,僅僅靠傳統的筆墨,一味追求筆墨情趣,勢必影響對人物形象的深度刻畫。反過來,如果只重視西畫的造型準確,抑制傳統筆墨的作用,也會淡化和影響人物形象的詩性發揮和精神傳達。因此,如何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既能求得造型的準確刻畫,又能使筆墨精妙,便成為新一代人物畫家的難題。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張洪建做了有益的探索,但也有不少的困惑。當今,采取中西相融的“折中”的中國人物畫家不在少數,要與其拉開距離,保持獨立的個性和風格,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還需要長期的礪練和修悟??上驳氖?,張洪建在突破“速寫加筆墨”的程式,改變那種似連環畫中的小人像而弱于特寫式刻畫的習慣與弊端,走著自己艱苦探索的路程。在他的各種人物畫系列作品中,始終著意把握藝術形象和筆墨的關系,不因造型而失筆墨,也不為筆墨輕造型。因為他明白,在人物畫中,筆墨不是拿來賣弄,而是為塑造動人的藝術形象服務的,忽視筆墨就會使形象變成沒有藝術價值的空殼。所以,張洪建的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審美主體,是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來傳遞他對生活對世界的評價,來寄托他的情思、愛憎的。
(本文作者張本平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創作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原書畫院院長、《中原書畫報》總編,作家、書畫評論家,是國家任命的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地址:鄭州市豐樂路與博頌路交叉口路東1號樓中原書畫院
電話:0371-63752045 13503814805
郵編:450053 中原書畫院官方網站:www.munouraku.com 郵箱:948057433@qq.com